- 杜传忠;曹雅慧;孟天赐;
工业绿色化是新型工业化的鲜明时代特征,也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面对以“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加快推进工业智能化成为促进工业绿色转型的重要路径。本文在对工业智能化促进工业绿色转型机制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中国271个城市面板数据为样本,使用多种模型实证考察了工业智能化对工业绿色转型的促进效应及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工业智能化能够促进工业绿色转型,此结果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及内生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异质性分析发现,工业智能化对中国工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在城市等级层面、资源禀赋层面、环境制度层面均表现出一定的异质性,具体来说,工业智能化对重点城市、非资源型城市、环境规制强度较高城市的绿色转型效应更为突出;(3)中介机制分析表明,工业智能化的绿色转型效应主要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及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三条渠道实现;(4)拓展性分析发现,工业绿色转型在城市间呈现正向空间相关性,且工业智能化对邻近地区工业绿色转型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本文研究结论对加快推进中国工业智能化、实现工业绿色发展具有明显政策启示。
2025年03期 v.25;No.143 6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4K] - 涂正革;毛旌宇;马港;
推进降碳减污增长协同增效是提升发展“含绿量”和增长“含金量”的重要举措。本文使用内生方向性距离函数,测度城市降碳减污增长协同增效的最大潜力和最优改进方向,并结合城市环境经济目标的设置,给出了因地因时制宜的目标优化方式。研究表明:(1)降碳减污的绿色方向是推动城市协同增效的主要方向,“十四五”时期降碳减污增长均表现优异的绿色先行城市的数量有所增加;(2)城市群的发展方向呈现出明显的南北差异,北方城市群应从源头控制出发重点降碳,南方城市群应同样聚焦源头控制和末端治理重点减污;(3)以“十三五”时期为例对比现实与目标之间的效率差异发现,城市的碳目标、硫目标、经济增长目标与最优环境经济方向之间存在偏离。按年份平均设置降碳减污目标不仅使得城市环境潜力无法充分释放,还会导致规划后期的减排压力增加,而每年灵活设置增长目标的实际产出与潜力之间的差距较小。因此,根据城市最优发展方向灵活调整经济环境目标能够有效推动降碳减污增长的协同增效。
2025年03期 v.25;No.143 7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5K] - 付奎;刘炳荣;张杰;
双碳目标下经济低碳转型成为新时期破解能源资源环境约束、加快推动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既有研究关于数字产业发展究竟能否推动碳减排,助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仍然存有较大争议。本文运用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基于数字产业基础、数字产业规模、数字产业投资和数字产业创新等维度构建并测度地区数字产业发展水平指数,从数字产业驱动下的结构变革角度,剖析数字产业发展赋能区域低碳转型的结构优化机制。研究表明,数字产业发展能够促进全要素碳生产率提升。该结论在考虑“五年规划”节能减排目标等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渠道与机制分析发现,数字产业发展带来的结构化变革能够通过推动产业内部结构偏向于知识技术化和生产服务化的高级化转型,引导资产结构清洁化和人力资本结构调整,以及提高清洁能源占比和“电替煤”比例,促进需求侧能源消费结构的清洁化进而推动区域低碳转型,但供给端能源结构传导机制并不显著。本文揭示了数字产业发展赋能绿色低碳转型的内在机理,为政府优化数字产业相关政策,推进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2025年03期 v.25;No.143 9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5K] - 牛秋纯;李谷成;
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2003-2021年微观农户数据,运用两阶段工具变量法控制因处理变量自选择性导致的内生性问题,结合无条件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了劳动力非农配置对农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异质性影响和作用机理。研究表明:总体而言,劳动力非农配置会降低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但其影响效应具有异质性。对资源配置效率处于中低水平的农户而言,劳动力非农配置显著提高了其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对资源配置效率本身较高的农户而言,劳动力非农配置则不利于提升其资源配置效率。异质性分析发现,劳动力非农配置对小农户、经济作物种植户、低技能农户的资源配置效率的不利影响更大。机制检验表明,劳动力非农配置通过机械替代机制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但未能通过土地流转机制改善资源配置。因此,在农户分化的背景下,要继续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要素灵活高效组合、跨区域顺畅流动,优化农业资源配置。
2025年03期 v.25;No.143 108-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