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报编委会会议顺利召开
2018年1月19日,《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委会会议在公共管理学院209会议室召开。副校长傅安洲,编委会副主任、校党委副书记成金华,部分校内编委、职能部门领导和校内作者代表30余人参加了会议。
主编刘传红首先作工作汇报。他回顾了学报2017年所取得的成绩,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栏目扎实推进;期刊影响力指数继续挺进全国综合学报前十,复合影响因子位居前6、湖北前2;前沿选题和名家约稿等方面取得可喜进展;资源环境特色更加鲜明等。他也指出了期刊发展面临的瓶颈及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比如转载数量不够理想;服务校内学科的措施还不够全面深入,还没有真正做到学报、学科、学人三赢。他同时呼吁学校加大对学报的投入。
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进入新时代,对于学术期刊来说,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学报自创刊以来,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职能部门和院系的大力支持下,已经成为我国学报界在新世纪涌现出来的优秀代表,成绩来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更要砥砺前行。2018年的学报工作将始终牢记政治导向,把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全年编辑工作的重点。
他提出,学报未来的办刊方向应是“又红又专,而且很绿”。一是政治导向上要“红” ,坚持正确的办刊导向,加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栏目建设。二是期刊特色上要“绿”,突出资源环境特色,把这一特色作为继续做强学报、不断扩大学报影响力的重要抓手,永不动摇。三是期刊策划上要“专”,所谓专,就是专注、专攻、专长、专家,甚至是专有、专供,具体体现在选题要“专”、编辑要“专”、作者要“专”。
2018年第2期是出刊总第100期,学报将以出刊100期为重要契机,通过举办若干个专题研讨会、座谈会,凝练前沿选题、凝聚办刊资源,为学报第二个100期奠定基础。他强调,要坚守“开放办刊,匿名审稿”的这一法宝,进一步规范编辑流程,才能更好地肩负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服务的使命。
本次会议除了邀请著名期刊评价机构的专家作报告之外,还邀请《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哲学版)》主编范军教授介绍办刊经验。他指出,办高水平学报的关键,在于建立高水平的编辑队伍,优秀的编辑同时也是优秀的学者,学校应该给予编辑更充分发展的空间。华师学报之所以有今天的成绩,与编辑队伍正高化、博导化是密不可分的。紧接着,大家在自由讨论环节,围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栏目设置、等级设定等问题展开了讨论,达成许多共识。参会编委和作者代表都表示,学报和院系部门之间要多交流合作,共同为创办更高水平的学报贡献力量!
副校长傅安洲作总结讲话。他首先祝贺学报在2017年所取得的优异成绩,要坚持按照期刊发展规律办刊,学校师生一定要珍惜学报今天所取得的地位。他指出,学报不仅仅是一个发表的平台,也具有育人功能和智库功能,要进一步发挥培育学术团队和学术达人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办好刊物,还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办刊生态,寻求更多的支持和理解。
党委副书记成金华主持了本次会议。他指出,学报在今后工作中要贯彻学校党委的指示精神,对学报功能还需要进行再思考、再定位,要提高召开编委会的频次,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统一认识的效果。(孙洁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