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25, 04, v.25 37-50
生态保护区域划定制度的体系整合与法典表达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环境公益诉讼防控环境风险的体系化研究”(23CFX050)
邮箱(Email):
DOI: 10.16493/j.cnki.42-1627/c.20250619.002
摘要:

实践中各类生态保护区域存在范围交叉重叠、功能定位混同、划定规则缺失等问题,并非自然保护地法体系的局部优化能够妥当应对,为此需借助编纂生态环境法典的契机整合形成具有概念包容性、功能互补性与规则融贯性的制度体系。生态保护区域具备保护生态价值、保护力度严格、区域边界明确等共同特征,包括作为基本构造的生态系统保护区域、生态要素保护区域、生态退化防治区域,以及作为底线保障的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区域划定制度应定位于生态环境法典的生态保护编,重点规定不同生态保护区域划定的动态与静态衔接规则,以及各类生态保护区域划定的专家评审与公众参与、权益协商与损失补偿、范围与管控分区调整等共性规则。

Abstract:

Various ecological protection areas in practice face issues such as overlapping boundaries, ambiguous functional positioning, and lack of delineation rules, which cannot be adequately addressed by partial optimization of the natural protected areas law system. To this end,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the opportunity of environmental codification to integrate a system of general concepts, complementary functions, and coherent rules.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rea has common feature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objects, strict protection intensity and clear area boundary.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 in function, ecological protection areas basically include ecosystem protection areas, eco-element protection areas, as well as ecological degrada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reas. Moreover, ecological protection red lines serve as a bottom-line guarantee. The codification of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zone delineation system shall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natural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part. It should focus on stipulating the dynamic and static articulation rules for the delineation of various areas, as well as common rules such as expert evaluation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negotiation of interests and compensation for losses, as well as adjustment of scope and control zones.

参考文献

[1] Dudley, N.IUCN自然保护地管理分类应用指南[Z].朱春全,欧阳志云,等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6.

[2]吴凯杰.生态环境法典自然保护地制度构建研究[J].法学,2024(10).

[3]吕忠梅.自然保护地立法基本构想及其展开[J].甘肃政法大学学报,2021(3).

[4]刘超.自然保护地体系结构化的法治路径与规范要义[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

[5]王社坤,王彬.生态保护红线的立法保障:问题与路径[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

[6]张璐.美丽中国建设的环境法回应[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

[7]吕忠梅.中国生态环境法典编纂的基本命题[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1).

[8]汪劲,吴凯杰.《国家公园法》的功能定位及其立法意义——以中国自然保护地法律体系的构建为背景[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3).

[9]吴凯杰.生态区域保护法的法典化[J].东方法学,2021(6).

[10]巩固.打造全面实现生态系统治理的法典“生态保护编”[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1).

[11]王利明.民法典的体系化功能及其实现[J].法商研究,2021(4).

[12]吴凯杰.法典化背景下环境法基本制度的法理反思与体系建构[J].法学研究,2024(2).

[13]吴凯杰.历史视角下中国环境法典编纂的再体系化功能[J].荆楚法学,2022(1).

[14]Laffoley, D., N. Dudley, H. Jonas, et al. An introduction to“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 under Aichi Target 11 of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Origin, interpretation and emerging ocean issues[J]. Aquatic Conservation Marine&Freshwater Ecosystems, 2017(2).

[15]吴凯杰.环境法体系中的自然保护地立法[J].法学研究,2020(3).

[16]吕忠梅.关于制定《长江保护法》的法理思考[J].东方法学,2020(2).

[17]唐小平,刘增力,马炜.我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规则与路径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20(1).

[18]杨合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释义[Z].北京:法律出版社,2020.

[19]欧阳志云,杜傲,徐卫华.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分类研究[J].生态学报,2020(20).

[20]孙鸿烈.我国水土流失考察与水土保持法的修订[J].中国水利,2011(12).

[21]卞耀武.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释义[Z].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22]杜群.环境法体系化中的我国保护地体系[J].中国社会科学,2022(2).

[23]王应临,赵智聪.自然保护地与生态保护红线关系研究[J].中国园林,2020(8).

[24]王社坤,于子豪.生态保护红线概念辨析[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25]莫张勤.生态保护红线在环境法律制度中的融合与创新[J].生态环境学报,2018(3).

[26]张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法律协同观[J].法学研究,2023(3).

[27]巩固.生态系统方法视野下的环境法典编纂:方向与思路[J].法治研究,2023(3).

[28]吕忠梅.环境法典编纂论纲[J].中国法学,2023(2).

[29]汪劲.论中国环境法典框架体系的构建和创新——以中国民法典框架体系为鉴[J].当代法学,2021(6).

[30]巩固.山水林田湖草沙统筹治理的法制需求与法典表达[J].东方法学,2022(1).

[31]巩固.环境法典自然生态保护编构想[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22(1).

[32]天恒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等.国家公园体制的国际经验及借鉴[Z].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33]巩固.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管理立法完善探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25(2).

(1)关于自然保护地作为包容性概念或排他性概念的区别,参见刘超:《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立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版,第58页。

(2)马骧聪教授曾在1983年提出“特殊自然环境客体”概念,包括“自然保护区、禁猎区、禁伐区、渔业保护区、风景游览区、疗养区、国家公园、自然历史遗迹、名胜古迹等”。参见马骧聪:《环境保护法基本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80页。

(1)仅有少数学者关注自然保护地与生态保护红线、自然生态空间等其他区域性制度之间的关系,参见杜群:《环境法体系化中的我国保护地体系》,《中国社会科学》 2022年第2期,第125页。

(1)参见刘超:《“自然保护地”法律概念之析义与梳正》,《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0期,第26页。

(2)对自然资源法与生态要素法的联系与区别,参见巩固:《环境法典自然生态保护编构想》,《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22年第1期,第104页。

(1)纳入梳理的现行立法包括现行有效的法律、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时间截止于2025年6月7日,不包括仅适用于特定地区的地方性法规与地方政府规章。

(1)参见《瑞典环境法典》,竺效等译,法律出版社2018年版,第27页。

(2)参见《法国环境法典》(第一至三卷),莫菲等译,法律出版社2018年版,第196页。

(3)参见《哥伦比亚可再生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法典》,刘时剑等译,法律出版社2022年版,第176页。

(1)有学者认为,“适度法典化”理论要求在确保法典内在体系的统一性和完备性的前提下,形成适度的外部体系效益。参见曹炜:《环境法“适度法典化”的理论反思与方案建构》,《法制与社会发展》 2023年第6期,第126页。

(1)在外国环境法典中不乏类似立法例,如《瑞典环境法典》第七章“区域保护”在规定文化保护区、自然遗迹等区域的划定时,要求适用自然保护区设立的有关规定。参见《瑞典环境法典》,竺效等译,法律出版社2018年版,第29页。

(1)在法律无助于问题解决的情况下,利益受直接影响的受害方与污染者常常会通过某种形式的“共谋”来规避法律,导致法制的低效。参见巩固:《环境法律观检讨》,《法学研究》 2011年第6期,第70页。

基本信息:

DOI:10.16493/j.cnki.42-1627/c.20250619.002

中图分类号:D922.68

引用信息:

[1]吴凯杰.生态保护区域划定制度的体系整合与法典表达[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25(04):37-50.DOI:10.16493/j.cnki.42-1627/c.20250619.002.

基金信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环境公益诉讼防控环境风险的体系化研究”(23CFX050)

检 索 高级检索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